6月22日以来,北方多地出现37℃以上的高温天气,6月24日北京观象台观测史上首次连续三日超40℃。连日酷暑使得中暑人数激增。新京报记者采访应急总医院急危重症中心主任缪国斌,解答高温天气下如何避免中暑,如何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等相关问题。
应急总医院急危重症中心主任缪国斌。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
持续高烧40℃应马上就医,高温时段要暂停户外作业
新京报:近期连续高温,应急总医院急诊有没有接到相关的患者?这些患者的特征是什么样的?
缪国斌:最近半个月,由于高温天气持续,应急总医院急诊接诊了多个中暑、猝死的患者,他们多为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有的老年人出于省电或是怕关节受凉的原因,在家没开空调,等家属发现时已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有部分中暑患者送到医院时,已处于重度中暑状态,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
新京报:中暑分为哪些阶段?热射病的症状是什么?
缪国斌:中暑分为三个阶段,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
先兆中暑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突然出现出汗量增多、耳鸣、眼花、头晕、恶心、口渴、无力、四肢发麻、心慌、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低烧等症状。
如发生先兆中暑症状没有及时处理,可转变成轻度中暑,主要表现为体温在38℃以上、皮肤湿冷、面色潮红或苍白、出汗量增多、血压下降、直立性头晕、脉搏细弱、心率快等。
重症中暑又可以分为热衰竭、热痉挛、热射病。热痉挛的中暑患者主要表现为活动中或者活动后痛性肌肉痉挛;热衰竭中暑患者的症状为大汗淋漓、头痛、极度口渴、乏力、恶心呕吐,体温高、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
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一种,是指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身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
新京报:容易中暑的人群是哪些?
缪国斌:国家疾控局此前发布的《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指出,高温热浪健康防护的重点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人群;第二类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如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患者;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如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人员。
夏季老年人、婴幼儿、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最易中暑。同时应注意,在高温天气里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即使是健康的年轻人也可能发生高温中暑,甚至死亡。
新京报:这些重点人群中暑了怎么办?
缪国斌:对中暑的人员,首先应将中暑患者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服、脱掉鞋子、让其平卧,头部放低,保持患者呼吸畅通;用凉水或50%酒精擦其全身,直到皮肤发红,血管扩张以促进散热、降温;对于能饮水的患者应鼓励其多喝凉开水或其他饮料,不能饮水者,应将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如高温下发生有人昏迷的现象,应立即将昏迷人员抬放至通风阴凉处,浇凉水以降低昏迷者的体温,随后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高烧40℃左右持续不下的要马上送至医院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千万不要当作普通中暑而小视,耽误治疗时间。
新京报:高温天气里,户外作业的人需要注意什么?
缪国斌:目前应急总医院接收到的户外作业人员中暑情况很少,今年北京市应急局、卫健委都提前发布预警,提醒高温时段停止户外作业,减少户外活动。
对于户外作业人员来说,首先需要做好防晒措施,避免阳光直射头部,避免皮肤直接吸收辐射热。还要备好必要的防暑药品,比如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降温药品。除紧急抢修外,尽量避开高温时段,趁早晚较为凉爽的时间抓紧施工。
除此之外,我们也遇到过被气瓶炸伤的患者。夏天气温比较高,将气瓶直接放置于露天,高压气体在烈日的照射下温度上升,体积膨胀,严重的会发生气瓶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少吃冷饮喝冰水、空调温度别太低,高温天保持好习惯新京报:为什么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缪国斌:因为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为了散热,血液集中于体表及四肢,导致心脏、大脑的供血相对减少。同时,人体出汗较多,体内水分流失增加,血液变得黏稠。这时候,如果出现情绪激动等诱因,心脏、大脑就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意外,如心梗、脑梗、脑出血。
除此之外,人们在夏天喜吃冷饮、喝冰水,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腹泻等症状,引起钠、钾等电解质紊乱,进而可能导致脑细胞、心肌细胞功能障碍,诱发脑卒中、心肌梗塞等。我们近期接到一个40岁的患者,他在大量吃冷饮后上吐下泻,到医院后出现胸闷的症状,检查发现他的心电图变化很大,判断他为血管痉挛导致的心梗。
新京报:怎么样在高温天气避免突发心脑血管疾病?
缪国斌:当气温超过35℃时,平时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提高警惕,勤通风换气,使用电扇或空调,避免重体力活动和不必要的外出,严防中暑。有些年轻人喜欢把空调开到18℃,室内外温差大,容易出现血管痉挛,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有高血压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夏季人体排汗可能会使血压变低。有些患者认为,天热了,血压正常了,就不用服降压药了;夏天胃口不开,吃得少,就可以停用降脂药,这都是很危险的行为。
患者服用的一些降压药物,不光有降压作用,同时还具有保护血管内膜、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调脂药物除了降低血脂,也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的作用。因此,夏季不能随便停用降压、降脂药物,一旦停用可能导致血压、血脂忽高忽低,出现危险。心脏病患者外出旅行时,须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亚硝酸异戊酯、速效救心丸等抗心绞痛的药物。
最后,患者应纠正错误的生活习惯。西瓜虽然解暑,但不宜多吃。少吃或者不吃冰饮、雪糕,夏天最好的饮料是凉白开。
新京报:高温天气还有哪些风险点,如何预防?
缪国斌:空调建议控制在26℃左右,室内外的温差控制在6℃至8℃。高温时运动应注意补充水分,降低运动强度,避免骄阳,且穿浅色透气衣服。
高温状态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要增加液体摄入,不要等口渴才喝水。不得不从事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运动饮料可以帮助人们在流汗的过程中补充身体所需要的盐分与矿物质。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多吃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编辑 杨海 校对 赵琳
标签: